兩個半月的時光轉眼度過。
感謝各位同學的信任與付出,讓這十堂課的每一堂都過得充實美好。
也預祝各位同學在學習的路上都找到自己的道路。
- 照片名稱:反景觀攝影 作者:楊旎 製作年份:2018 在上這系列的課以前,關於創作,我的腦子完全是處於一種醬糊的狀態,好像在暗夜的大霧中找出路,然後又鬼打牆的出不去。這時候,突然出現了一個光,我像是溺水的人看到浮木ㄧ樣的往那走去,這個光就是彭怡平老師發出的。 經過二期的課程,似乎腦子開始運作了,霧有漸漸散去,看東西也清楚多了。對於自己目前拍照的困境,我知道問題點,老師說我的影像力量出不來,確實是如此,因為在我的生命體驗中,我也是近二年才意識到要學習如何拿回自己的力量,所以目前階段我的影像也如實的反應我的狀況。但我相信一定有那一天,我的力量會破繭而出。 關於攝影創作,首先要有觀點有想法要能思考,要有感受力,要能觀察,看懂及閱讀影像,之後才會有概念,有了概念最後才是去克服拍照時的技術問題,但目前一般對攝影學習的認知都是反向的,首先專研技術,接著就陷入技術裡面出不來了。這也是目前一般攝影作品只停留在追求美感,影像缺乏讓觀者思考與觀者對話的深度。 只有不斷擴展腦子,左右腦同時得擴展,到了一定的深度,我相信創作是自然而然就由內而生的。我不會放棄,我會努力等著這一天到來。
- 照片名稱:包包 作者:陳志進 製作年份:2018 因為出差,十堂課上了滿滿的八堂。時間雖晚;每次都是豐盈且開心的回家。腦子裏塞滿了各種剛剛上課的資訊,人名、影像、派別、思考的角度. 這次打定主意不拍照先吸收,把腦子清乾淨了,才會有想法,也很開心跟老學同學們一起學思考跟想法,雖然這學期沒開相機幾次,但這次我就想單純作個思考觀察者.快三個月,比近階時多了帶領導引,導讀了兩本這輩子原本絕不會自己看的書, 唉,上課前看書看得好忙好用功,但上完課又想下一期了,我們下期再會囉。
- 照片名稱:脫胎換骨? 作者:楊惠琪 製作年份:2018/4/12 因緣際會,在2018年初,我們這些同學各自從不同的領域來到風雅堂,一起度過了十堂課,整整將近三個月的時間,周末假日或平常下班後,為了導讀書本熬夜K書死命做報告;也曾在讀書後,想到還有觀賞電影的作業,而死命用意志力與快張不開的眼皮奮戰,在夜深人靜的大半夜充滿意志的繳出電影心得;還有明明想不出構想,卻死馬當活馬醫的在最後時刻繳出攝影作業….老師常說:你不交作業不讀書是你的事。卻老是在臉書訊息問大家書讀了沒?畫線了沒?心得寫了沒?讀了有甚麼感受?電影看了沒?拍攝作業還有誰沒交?通常學生總是一陣沉默…又或者避重就輕的回答,當然惹來老師一陣罵….面對比自己還積極熱情的老師,有誰敢怠惰?頂多只敢承認自己不聰穎…. 若說初階的課程像是喚醒沉睡的自己,那麼進階的多元文化藝術攝影學習就是幫自己敲打出另一扇窗,透過每堂課老師精心準備且充滿刺點的觀點教學,慢慢的從思想出發,調整自己觀看世界的角度,並將感受延伸以建構出屬於自己生命的點點滴滴,而發現,因為藝術文化攝影課,生活添加了以前所沒有的驚艷色彩。 對我來說,老師看見的不僅僅是學生的盲點,她更看進了學生的靈魂及身上流動的血液,時不時的用她特有的方式,傳達來在老師心中寧靜下流露出來的話語,不知道為什麼,我總相信能撼動一個人內在世界的老師,即使嚴厲到讓人受不了,她就是堅持著要喚醒你內心那明明可能清楚的你自己,用她特有的方式激發出妳的勇氣,沒為什麼,只因隱藏在嚴厲背後的是老師滿滿的愛,她要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,用自己生命獨特的力量優雅從容的走進這個世界,去走出妳有感覺的那條路。
- 照片名稱:情色 作者:吳佩珊 製作年份:2018 這學期不談器材、不談技術、不談操作;只談談你的內心,念念書、看看電影、聽聽音樂並且去看展覽。 老師曾說:在法國學習攝影,第一年是不準碰相機的。 當你內心不夠強壯,很容易玩物喪志。 以一個將攝影思想內化於心的過程之中,不免有些痛苦,但仍然還是覺得不夠。 攝影與文字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,只是礙於我文字表達困難,但與老師一對一面談時,老師也試著要我慢慢寫,不貪多,一句話就好。(太感謝了,我就是一句流啊) 每次上課都很新奇(尤其是有集體失憶的狀況下),老師源源不絕的知識傳授下,時間永遠不夠多。
- 照片名稱:消逝的蛙鳴 作者:黃俊金 製作年份:2018 也許她是改變我一生的老師 總是耳提面命的叮嚀 要讀書 要讀書 還要養成多親近藝術的習慣,將來才不會生命沒有重心! 那麼藝術到底是甚麼 ? 崔斯坦·查拉 說 {正當一切名為藝術的都已癱瘓麻痺 攝影家卻亮起他那一千燭光的燈泡,使日常物品至於感光紙上所勾勒出的黑 色輪廓緩緩吸收 他發現了一種具有力道的閃光 纖柔而冷峻 其重要性遠超過任 何星辰所帶給我們的視覺享受}我一直琢磨著這句話的涵義 攝影對我而言的確是有魔力且歡愉的 ! 那麼要如何的將攝影轉為藝術 那麼就是要多讀書 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。 自身的生命要夠豐富才拍得出有生命的影像 書本 繪畫 美食 電影 要多方面的涉獵 要極富實驗性 不要去在意別人是否看得懂 影像是可以用文字去輔助的 攝影是光影的雕刻家 是技術加上美學的結合“要自己先有所感覺 才去拍下” 這堂課 讀了2本書 羅蘭巴特 < 明室> 華特班雅明 <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> 都是屬於哲學書籍 這對我而言是新的嘗試(我幾乎不看純文字書籍)當然也讀得很痛苦 還要準備心得報告 經由自己的心得 加上 老師的導讀 好像有那麼一點懂了 哲學是怎麼一回事 且漸漸地也覺得 讀書 是真的有幫助的 除了書籍 還有藉由電影 去刺激我的思考 要我看出那細節 並且寫下 ! 這又是新的嘗試 (因為我以前只看好萊塢的電影) 漸漸地 我幾乎不看這類商業電影了 因為老師給的電影 都是對我自身有所幫助的 藉由電影可以反推回 攝影 因為攝影的核心 是觀看 對攝影而言 “想像力”非常重要 藝術的語言要有知面 要請觀者參與 攝影是學習觀看的藝術 藝術的視覺與觸覺(心靈上的感受)暗示 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心理學來自 日常生活 ! 總之 影像要有自己的個性 不要有別人的影子 攝影是有聲音的 要有共鳴性 < 意有所指的影像 一流的影像都是說故事的影像> 現在漸漸已養成看書成為一種習慣 也把心靜下來 不受到外界干擾(被棒喝過) 現在每個月已有安排一本書來研讀 也很輕鬆………… 也藉由 “艺术笔记” 這本書 去找電影來觀看 並且練習看出其細節 寫下心得 老師教的東西 範圍既廣且深 這是需要時間去慢慢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,然後運用 ! 也許幾年後 會有一些東西會出現 也說不定! 彭怡平老師 是我接觸過最特別的一位 與其說是老師 不如說是 藝術家/學者 美食主義者/導演 集於一身的人 對我的要求 以及 期許 甚至超過我媽 !!